举全市之力保护抚仙湖Ⅰ类水质
2013-05-07 09:14:34

玉溪举全市之力保护抚仙湖生态环境,使其至今依然保持Ⅰ类水质美丽容颜。 (玉溪日报记者 潘泉 摄)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拆临拆违,推进退房、退田、退企、退塘,还湖、还湿、还林“四退三还”工作,建设保护抚仙湖的绿色生态屏障。 (玉溪日报记者 曾永洪 摄)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刘跃)

抚仙湖在暮色中缓缓睡去,这个玉溪人民的“母亲湖”从喧嚣中回归到宁静。

2月18日,刚刚履新的市委书记张祖林来到了抚仙湖畔,召开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现场会,发出了抚仙湖保护的号令。沿湖三县迅速行动,短短两个月时间,抚仙湖沿岸拆临拆违工作初战告捷,一项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艰难突破;同时,抚仙湖保护开发投融资公司改革成功,投融资平台开始运作;执法人员坚守湖岸,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监管进入常态化……

种种迹象表明,玉溪保护抚仙湖的决心和行动都在升级!

艰难抉择:还抚仙湖本来面目

当今,每一个地区和城市都始终面临着解决好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难题。

玉溪是全国闻名的烟草经济大市,在全省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000年前后,玉溪经济结束十多年来的高位增长一路下滑,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2012年,玉溪的各项经济指标增幅越来越小,大多指标居16个州市10位以后,虽然我市经济总量仍位居全省第三,但增幅越来越小。

另一边,抚仙湖水质一次又一次告警:2003年,受环境恶化影响,抚仙湖水质从Ⅰ类下降为Ⅱ类,3平方公里的蓝藻爆发;2012年,受干旱影响,抚仙湖水位下降近2米,加上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加剧,部分水体已临近Ⅱ类边缘。

经济如何高速增长,江河湖泊怎样休养生息?这是摆在市领导班子和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10年来,玉溪的发展战略不断升级,不变的是,“生态立市”始终是首要的战略任务。

抚仙湖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蓄水量206.2亿立方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蓄水总量的68.3%,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如此宝贵的资源,恐怕在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较为罕见。

市委书记张祖林的话斩钉截铁:抚仙湖不仅是玉溪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中国、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作为抚仙湖的直接拥有者和管理者,要为这200多亿方Ⅰ类水负责!

只有把“三湖”,尤其是抚仙湖水资源保护好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齐头并进才有前提。市领导认为,哪怕牺牲经济发展的一两个百分点,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必须保护好抚仙湖。

循着“生态立市”战略,玉溪市各级党委、政府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全面启动,产业结构调整步步跟进,美丽玉溪建设紧锣密鼓。

强力治湖:保护行动年年相承

多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以及沿湖三县的书记、县长们,始终重视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翻开市、县(区)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抚仙湖保护治理、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历历在目。

在保护抚仙湖上,沿湖三县的书记、县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玉溪牢固树立了“因湖立策、治湖为先、治湖为本、湖清民富”的理念,建立了“简政放权、属地管理、书记县长负责、加大执法力度”的管理体制。

历时五年反复修改完善,《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于2007年9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八县一区成立环境监测站,抚仙湖保护进入法律层面。一年年努力,《抚仙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抚仙湖——星云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通过评审。中国工程院将抚仙湖列入“我国重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及其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国家环保部、财政部将抚仙湖列为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抚仙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入了国家层面的保护范畴。

多年来,玉溪践行着“生态立市”的承诺,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渐成为玉溪人的自觉行动,一场比一场浩大的生态建设行动在滇中大地展开。

2004年,澄江县一声令下,一天内关闭了帽天山周边42个采矿点和3家磷化工生产企业;同年,沿湖三县全面禁止了抚仙湖278艘机动船艇、3架水上飞机的营运,取缔了1862个捕鱼的燃油机头和电机;2008年,响应国家号召,云天化国际天湖分公司关停,退出抚仙湖区域环境敏感地带……

同时,一大批环保工程上马:出流改道工程、环湖截污工程、人工湿地工程、径流区工程造林、万亩生态烟区建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先后上马。“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抚仙湖保护治理资金13.9亿元,实施了六大类、80多个工程项目,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退房、退田、退企业、退塘,还湖、还湿、还林‘四退三还’”、河道河段长制实施、环湖文明走廊工程等非工程措施不断强化,沿湖18万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

至今,抚仙湖的水质依然保持Ⅰ类。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迅猛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金相灿认为“非常难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说,玉溪保护抚仙湖“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推广意义”。

铁腕护湖:治理行动再度升级

纵观全国全世界,在人类聚集区,仍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已是屈指可数。但面对抚仙湖,纵使其水质全国最优,玉溪保护的重任却只增不减。

今年2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现场会,打响了抚仙湖保护治理的首场战役。

2月22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限期拆除抚仙湖沿岸及江川玉带河岸违法违规建筑物的决议》。决议中提出,在抚仙湖一级保护区至环湖公路外侧50米范围内、江川玉带河岸两侧50米范围内,限期拆除违法违规乱占乱建和临时建筑物,严禁审批任何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建筑项目(保护、治理项目除外)。

同时,市政府发出《关于限期拆除抚仙湖沿岸及江川玉带河岸违法违规建筑物的通知》。

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治湖行动拉开了!

在澄江,县、镇(街道)、村组干部紧急行动,进村入户争取支持;在华宁,310名工作队员像网一样撒向了家家户户;在江川,干部践行“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法,步步攻坚克难。

截至4月18日,拆临拆违工作初战告捷,沿湖三县共拆除1793宗近16.5万平米,拆除率达90.8%。“政府10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事,竟然两个月内就完成了。”

因湖立策:在保护中开发

同步升级的,是抚仙湖的开发。

据调查显示,农业农村面源产生的总氮、总磷占流域污染源的61%和52%。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抚仙湖污染的最大源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源污染、低端旅游业产生的污染还在加剧。

要科学有效地保护好抚仙湖I类水质,一方面要投入巨额的资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截污治污、生态建设来削减入湖污染负荷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来解决抚仙湖保护治理投入的问题。

开发和保护,怎么权衡?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玉溪“把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国际湖泊型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12年,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方兴未艾,抚仙湖被纳入开发重点。

在机遇面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抚仙湖的保护和开发,按照“谁保护、谁开发”的原则,通过开发来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截污治污,削减入湖污染量;走“以资源聚财,以资源护湖”的路子,通过开发来获取保护治理资金,真正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

在此理念指引下,玉溪调整充实了抚仙湖一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试验区管委会领导班子,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常务副主任。管委会是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保护以及旅游重大项目开发管理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任何重大项目以及重大决策事项必须由管委会讨论、审查、审批、决定。管委会明确要求,凡是未经市试验区管委会、规委会和土地储备管委会讨论批准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同时,加快抚仙湖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作为统领抚仙湖开发建设上位法规。

和着时代的节拍,玉溪以大动作迈开大规划大项目带动大保护、促进大发展的步伐。澄江县城规划提升、湖畔圣水、抚仙湖国际养生园、抚仙湖国际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北岸湿地公园建设……一个个大规划、大项目描绘出抚仙湖美好的未来,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有力地促进了沿湖径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初,抚仙湖入选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

同时,玉溪加快完善提升“三湖”生态城市群规划,一个以山、水、文化为特色,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宜居生态城市初现雏形。